系統公告

歷經幾個展覽之後,本站名氣扶搖直上文章日漸豐沛,站內人員幾經討論,決定將現有文章分類重新調整以利搜尋。因此自即日起,本站文章將調整為以下分類:

工藝復興】──我們將目前所接觸的傳統工藝紀錄於此,並持續的思考其在新時代的可能。
【加點設計】──敝工作室的名號,但在這裡將會用來討論所有跟設計相關的議題。
【加點狂想】──任何關於我們瞎扯淡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會在這出現。
【加點好人】──任何我們看到的有趣的、令人感動的設計人或是任何人,都會放在這一類。
【加點好事】──所有關於電影、展覽、音樂、書籍之類的感想都在這一類。
【加點好店】──任何我們去過看過或是知道的好地方,都會盡量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設計墨爾本】──顧名思義就是將R過去為墨爾本所紀錄的一系列文章獨立出來。 (什麼?好像還有一篇?!)
【拉‧迪賽】──這裡卻完全跟設計無關,這裡其實只是我們存放一些完全沒有主題的內容的地方,只是這名字我們很喜歡,就硬是要拿出來用!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加點故事】鹹魚也是要翻身的──《第36個故事》想說的故事


(picture via HERE)

在開始今天的主題以前,R一定要先吼一下──這標題實在下得太爛啦!!!
好了,開始。 (好無聊的主筆)

好久好久,沒有一部電影,可以讓R從第一幕開始就捨不得眨眼的跟著鏡頭,直到最後。


其實原本沒有對這部電影有太大的興趣,畢竟最近國片和政府都在搞「城市行銷」那一套,看海報就像是另一部宣傳台北的電影,對於這種一窩蜂的惡習,向來是最讓R反感的。
但是G默默的大力推薦 (就是在MSN和臉書上瘋狂的公佈有關電影的相關消息) ,和在偶然情況連到的一個部落格,改變了R的想法。
「似乎很值得一看......」

而結果,是從這部電影裡面看到太多東西了,嗯...該怎麼說呢...?看來非得要個別講才行。
先從電影本身講起好了。

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 

關於夢想的電影那麼多,這部有什麼特別?
故事從一對姐妹經營一家咖啡店開始,故事裡有工作數年,一直想要有一間咖啡店的姊姊;不喜歡念書,遊手好閒的妹妹;整天叨唸兩個女兒的媽媽;還有里長、空姐、旅行團......和台北。
對了,就是「真實」。這個故事跟其他講夢想的故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的真實。褪去了近年來國片與好萊塢電影愛用的灑狗血式的高談闊論,而以一種從容淡然的娓娓道來的姿態現身,反而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與反思。劇中角色都是會出現在你我身邊的一般人,場景也是我們每日可見的地方:路邊的咖啡店、人來人往的街道......
就是我們的生活啊。平凡到乏味的生活啊。
而幾位主要角色自然不做作的演出也增添了說服力,這裡實在不得不提一下小鎂,她實在是演得...他擦的太自然了!自然到我們彷彿就像是坐在店裡的客人,或是替他們洗頭的小妹一樣,以一種身邊人的角色在窺伺他們的生活。這樣懂了吧?就是自然到不像在演戲了!所以我們也不像是觀眾了!加上幾段類似街頭訪問的穿插,讓本片雖然畫面美得不像話,但還是營造出一種〝偽記錄片〞的真實感。
R是不是提到他的畫面?這裡又不得不再提一下本片的畫面。給本片的攝影師,雖然R不認識你,但是請受小弟一拜!攝影師魔幻般的運鏡,讓每一個畫面都細膩的像在說話一般,幾幕穿梭在街頭的戲,層層灑落的樹影、悠然自得的神情,再搭配上雷光夏恬淡從容的歌聲,讓人完全想像不到:「這就是你我熟悉的台北?!」
我們從來不認識的台北,從導演蕭雅全的眼光中,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角度。也印證了著名心理醫師鄧惠文所說的:「人不是活在環境裡,而是活在心境裡。

R曾經為了逃離台灣的擁擠喧囂,而遠赴澳洲去尋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卻在一段時日後困惑,寧靜是有比較寧靜啦!因為地方太大了嘛!但是,卻怎麼樣也沒有覺得「自由」咧?然後才赫然發現──「這世界只是你的眼光」。

台灣並不擁擠,是我們的心狹隘;台北並不喧鬧,是我們的心浮躁。

如果我們可以停下來、慢下來,靜靜觀看、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我們身處的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糟;我們所擁有的,也遠比自己想像的多......

導演告訴了我們,另一種看世界、看自己的可能。

關於故事
電影中提到一個「以物易物」的概念,當然這不是非常新鮮的話題,人類早期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交易的,只是後來為了統一標準,才有了貨幣 (也就是金錢) 這樣的單位出現。當然有個統一標準對於貿易往來的確是方便許多,但是久而久之,「價格」也變成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了。也不是說不對啦,只是感覺有點......冷漠吧!好像以前那種人跟人之間、或人跟物之間那種溫度,漸漸消失了...因為那些虛幻的東西,沒有辦法換算成價格.....
而本片在這裡又重新提出「以物易物」的想法,透過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看過就知道,片中每一個故事都好港人喔~) ,好像又幫我們喚回了看見價格背後的價值的能力。 (有聽說過有人用一根紅色迴紋針換到了一棟房子的故事
有沒有發現,真正動人的從來就不是物品本身 (當然很多東西本身也很有魅力啦!) ,而是物品背後的故事。因為那些故事,所連結的,是一個一個的「人」。而故事之所以動人,是因為我們經由那些故事,讓自己與這個世界──不管是橫向或是縱向的──產生連結,形成一種關係,一種...或許可以稱為「歸屬感」的關係吧。

而我們自己,又有沒有故事呢?

關於夢想
故事,通常與夢想連結在一起。
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發生的點點滴滴,或苦或甜、或哭或笑,我們或許就可以稱之為「故事」。
有多久,我們沒有談論夢想了?
或者說,曾幾何時,我們的夢想,好像都變成了要「成功」?
但,什麼叫成功?

每天交換的話題好像除了生活瑣事,就是工作和感情,再不然就是想辦法賺錢,買房子買車子買名牌......
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我們社會對於成功的標準已經被壓縮成只剩一種,就是錢。
再加上中國傳統思想中,過度強調「群性」偋棄「個性」的觀念,讓一般人連思考「自身的存在」這一點都顯得離經叛道。
如同劇中薔兒的咕噥:「搞什麼!?存錢就是目標,環遊世界就不是?
長輩們總會說:「這就是現實。」
但「現實」,真的只有一種面向嗎?
R自以為是的認為,導演透過電影想表達的是:所謂活著,應該是「做你自己」。那不應該是用價格去衡量出來的價值。誰說一定要賺大錢才是成功?你活的精采,活的自在,活的開心,有著一個個的故事與人交換、跟人分享,難道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解開對「成功」兩字的成見,發現「現實」有了更多的可能。
如同金剛腿對大師兄所說的:「人生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更何況,鹹魚也是要翻身才會熟啊!
透過《第36個故事》,因為它真實的平凡,我們好像真的可以擺脫那些包袱,追一個「做自己」的夢。


電影結束,R第一次看到,全場觀眾都捨不得站起來直到字幕上完,就怕破壞它殘留下來的餘味,心中那隱隱然的澎湃,和滿滿的溫暖。
誠摯推薦,《第36個故事》,讓你重新想起、重新看見最真實的自己。



官方網站請按此
延伸閱讀,這幾篇都寫的很好喔~

2 則留言:

  1. 做城市行銷為什麼不好?
    我超希望多點城市行銷,因為這樣台灣很多地方或是許多人文風味才能快又廣的讓更多人看到!
    這樣很好啊!

    【看不到第36個故事心裡很灰】__第37個故事。

    回覆刪除
  2. 城市行銷沒有什麼不好,
    R只是擔心台灣習慣的一窩蜂習性,
    造成許多表面的曝光與浮誇的介紹,過度消費這座城市,
    反而是虛耗城市的能量。
    我們都希望可以把台灣介紹給更多人知道。
    以健康乾淨的形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