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

歷經幾個展覽之後,本站名氣扶搖直上文章日漸豐沛,站內人員幾經討論,決定將現有文章分類重新調整以利搜尋。因此自即日起,本站文章將調整為以下分類:

工藝復興】──我們將目前所接觸的傳統工藝紀錄於此,並持續的思考其在新時代的可能。
【加點設計】──敝工作室的名號,但在這裡將會用來討論所有跟設計相關的議題。
【加點狂想】──任何關於我們瞎扯淡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會在這出現。
【加點好人】──任何我們看到的有趣的、令人感動的設計人或是任何人,都會放在這一類。
【加點好事】──所有關於電影、展覽、音樂、書籍之類的感想都在這一類。
【加點好店】──任何我們去過看過或是知道的好地方,都會盡量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設計墨爾本】──顧名思義就是將R過去為墨爾本所紀錄的一系列文章獨立出來。 (什麼?好像還有一篇?!)
【拉‧迪賽】──這裡卻完全跟設計無關,這裡其實只是我們存放一些完全沒有主題的內容的地方,只是這名字我們很喜歡,就硬是要拿出來用!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Design in Melbourne IV ── RMIT Industrial Design Graduate Exhibition

在到墨爾本之前,完全沒有聽過RMIT這間學校,一般大家對於墨爾本的大學印象就是「墨爾本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結果其實這個城市的大學還蠻多的,其中更不乏當地名校,RMIT就是其中一間。

RMIT,全名是 The Royal Melbourne Institude of Technology,也就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在當地頗負盛名,其中尤以設計相關學系最為聞名。墨爾本貴為澳洲第一設計重鎮,出產的設計師必有其過人之處。

在R停留在墨爾本期間,適逢學校的工業設計系在舉辦畢業展 (當然是自己查的) ,心想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外面可是不容易看到這樣的資料的,查明地點後就決定動身前往。

會場出人意外的在一個鬼才找得到的地方,那是一區廢棄的廠房,現在似乎被很多藝術家分隔為一些藝廊或是小店,但大部分的地區都是荒涼的,要是天色暗點,是絕對不敢走到這個地方的,很難想像這裡還算是墨爾本市中心呢!
但是依然可以從中看見隨處揮灑的創意。飛簷走壁的鞋印讓人會心一笑。

會場是一間由廢棄廠房改建的藝廊。
其實也不算改建,只是架燈再粉刷牆壁而已。


會場二樓。












現在來一件件欣賞,當然太糟糕的就會跳過去,但我們盡量看人家的優點~

乍看一下一定不知道這是什麼。
其實是極限運動街頭練習場的縮小模型之一。
















這其實是蠻有意思的題目,由這裡也可以發現,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自然會有不同的觀察重點,台灣的極限運動雖然已漸漸普遍,但當然不比國外,國外的極限運動已行之有年,整體市場已臻成熟,路邊隨處可見規模或大或小的極限運動場,所以自然有那樣的市場。將極限運動場公共藝術化,似乎是一條不錯的方向。

公共飲水機。以雕塑的型態呈現。
















下面幾件都是汽車的概念設計,看來不管在哪哩,載具永遠是大家有興趣的議題。

裱版做的很有氣勢,但是作品本身倒是一般。
老外的手繪能力還真是舉世聞名。
啊,這個好像是亞洲人來著。
說明了真的不是老外比較會畫,還真的是台灣比較不會教。
概念設計就真的蠻概念的。
要說概念前衛這台應該是極致了吧。
要是Audi真的看上這台,真的量產出現在路上的話應該蠻驚人的。
不過不知道跟那部電影有沒有關係就是了。 (請看它的名稱)
也是有看起來鳥鳥的車款。
不過也許就有人愛這味。















在這裡R發現他們汽車設計與台灣最大的不同,就R的印象中,台灣好像沒有什麼學生在設計的時候敢將現有品牌加在作品上,但注意看他們的作品,幾乎每一台都有一知名品牌,這說明了──他們都是以這些品牌的精神或是特色來作為設計的依據。這樣不僅讓學生在設計時不致太過於天馬行空,也可以由此看出這一個學生對於該品牌的認知與願景,若廠商有興趣,就可以更快的進行下一步的洽談或配合。我們不清楚是這些品牌與學校的建教合作還是只是由學生自行選定,但不論是哪一種原因,此種方法都可以讓這些年輕的設計師們在發揮自己的創意之餘,也可以對於市場和品牌形象有個基本的拿捏尺度,讓他們將來出道以後,可以很快的跟產業接軌。這種進退得宜的引導方法,倒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繼續往下看。

配件設計。
水果架 (?) 。
以模組化的概念設計。
咖啡杯組。
以強調手感為主要訴求,並針對不同種類的咖啡設計不同的型態。
在國外咖啡盛行,所以他們有這樣的市場,亞洲主要還是以茶文化為主,卻一直沒有出現真正激勵人心的作品。
在觀看此作品時,我們抱著這樣的期許。

強調模組化也可以很有質感的燈具。
(以上純屬R的個人猜測)
利用材質 (紙) 本身延展特性而成的燈具,很有點意思。
可以隨自己喜好在容許範圍內調整形狀,也算是另一種〝客製化〞了。















接下來是一系列的傢俱,傢俱就像交通工具一般,永遠是人們關注的議題。

非常精采的一件作品。利用結構將坐具的材料減至最低並維持乘坐強度,既可摺疊方便攜帶也減輕重量,造型也充滿幾何與結構美。

物如其名,就是由一堆廢棄布料重新裁絲纏繞而成的坐具。

看起來也像是由廢棄布料剪裁而成 (如果不是就真是失禮了:P),但它是以片材拼接而成,裡面就有結構強度的問題。

圓板凳。
作者還以POLY再翻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放在一起。
老實說是何用意我們並沒有很懂。
 (這樣說好像有點不負責任吼...)













雖然件數不多,但若從整體分類來看,傢俱依然是大宗。但與台灣的狀況類似,每年都有人發表,卻似乎很難提出真正有意思的觀點,也許是R對於傢俱的期望比較高,也許以本身有限的素養與見識來評斷不免太過以偏概全。
希望如此。

鞋類設計。
對於鞋類沒有太多研究,在此就不便多做評論。
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作品,好像是可以矯正脊椎還是一些什麼姿勢之類的,重點是他做的非常簡單,不管它的功能是什麼,都讓人不至於有距離感,是此作品成功之處。
置物容器。
當地非常流行以成型合板做為素材,可能與當地也是木材主要出口國有關吧,澳洲的木器設計非常發達,之後會有專文介紹。
以木材為主的戶外公共空間。
在澳洲這個崇尚自然的國家,以木頭作為主要設計素材是再自然不過了,所以出現很多自然風的木器設計。
也由於森林多,再加上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的因素,導致世界各地森林大火頻傳,澳洲尤為嚴重,因此有了這種專為森林救災而設計的救災車,在此次展覽中算是獨樹一幟的題目。
單車安全帽設計。
單純的認為他將線條掌握的很好,讓整體看來既輕巧又不失堅固。
令人頗感意外的,此次展覽中居然沒有任何自行車的設計,照道理講在單車休閒這麼發達的國外,自行車的設計應該比台灣都要蓬勃才對....但後來轉念一想,也許正是太過發達,整體市場已臻成熟,故沒有太多可讓設計發揮的地方,也因此有了這件精彩的作品。
汽車可以有車套,自行車為什麼不可以?
尤其在自行車越做越高科技的現在,相關的周邊也應該越來越講究。
乍看之下很像帳篷,這也說明了它設計的非常完整,很多細節都處理的很精緻,應該是可以馬上商品化的作品,是這次會場中最成熟的作品。
有很成熟的作品,當然也就會有很莫名奇妙的作品。
圖中右邊的是一個情緒收集的小盒子,好像可以收集全家人的情緒之類的。這種題目還是有人在做,不知該做何感想...
有客觀判斷最成熟的作品,也就有主觀感受最喜愛的作品。
這件作品是R在這次作品展中最欣賞的一個,模組化的觀念行之有年,工業革命的最大改革其實就是模組化,歷來針對模組化所衍生出來的商品也不計其數,但眼鏡,倒還是頭一遭,而零件包裝方式採取與模型零件相同的包裝方式更是令人拍案叫絕!不僅方便生產,更可以讓人在組裝同時,喚起幼時組裝機器人模型的美好回憶。姑且不論它的精緻度或後續的可行性,其本身的創意已足以令人激賞!
來張特寫。
單看前面的成品其實也不會感覺它是拼裝起來的,這說明他其實已有一定的完整度,若是克服組裝上的細節與拆卸後的修邊問題,說不定會是一款大賣的商品喔。









看到這裡,展覽也進入了尾聲,辛苦各位跟著我們走完這漫漫的旅程。
原則上我們盡量將所有的作品刊登上來,但考量到篇幅,也不願大家浪費太多時間,因此還是有將部分我們認為較不成熟或是不完整的作品剔除,若因此造成整體觀察上的偏頗,R在此向各位道歉。
不過由以上作品來看,還是可以依稀看出一點輪廓:
第一就是「環保已是不變的訴求」。不管是木材還是紙材或是回收材,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環保,甚至模組化也可以歸類其中,減少製程也是相對減少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料或浪費的資源。這些年氣候變遷劇烈,大家都明顯可以察覺,因此環保意識抬頭不少,希望大家繼續加油,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第二是「感動人的作品是可以引起共鳴的作品」。我們生活在物質太過氾濫的世界,身邊充斥著新產品,在這種環境下,很多感官其實已漸漸麻痺,因此資本主義的企業為刺激消費,只好不斷下猛藥給予消費者更大的刺激,激起他們的消費慾望,而消費者越是接受強大刺激越是麻木,企業只好不斷不斷給予更多更強的刺激,如此惡性循環下,我們的感官乃至於精神因此沉淪了。而設計師,變相成為這物質社會混亂迷惘的幫凶。但在麻痹的心靈深處,其實我們還保有著對於純粹的嚮往、對於簡單的渴望、對過往的緬懷,因此漸漸的,開始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出現在生活週遭了,有提倡〝少即是多〞的建築大師、有提倡〝這樣就好〞的生活品牌,有以〝簡單生活〞為訴求的音樂活動。大家漸漸發覺到,〝刺激〞,或許可以造成消費的衝動;但〝感動〞,才是讓人們珍惜所有的根源,進而成為品牌深植人心的力量。挖掘人們心中渴望、喚起心中共鳴的作品也許相對來說比起追求感官刺激的商品設計來得困難許多,但已有越來越多人致力於此,也許大家已漸漸發現,遺忘過去的現在,是沒有未來的。
最後,則是如上篇文末所提──「外國的月亮沒有比較圓」。雖然隨著網路的發達,這樣的觀念比起以往已淡化許多,但依然有不少父母乃至於學生本身都還是多少有這樣的觀念。但此趟看下來,國外當然有國外的優勢,但台灣很多學生也完全不輸給老外。台灣其實有很雄厚的本錢,不同文化造就不一樣的設計思維,我們該做的是尋找自己立足世界的核心精神,找到本身能與世界對話的立場,才能真正創造屬於我們的〝設計大師〞,一昧的取法國外其實只是治標不治本的。

一不小心又囉唆了起來,本篇介紹就到此,算算已經寫了一個禮拜有了,還真是隨性的版主啊@@
下一期,繼續介紹墨爾本的所見所聞。

啊對了,若是有朋友因為看了本篇介紹而對RMIT這所學校產生興趣的話,那真是莫大的罪孽榮幸,詳細的資訊可以參考他們的官方網站:
http://www.rmit.edu.au/industri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